阎崇年(阎崇年阎崇年)

按关键词阅读:

就如“打人者”在《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中提到的 , “阎崇年在提到女真人被杀时特别激动 , 满洲人杀汉人时则兴高采烈 , 这时的阎崇年面露喜色 , 露出八颗牙 , 简直毫无人性” 。

这是否只是阎崇年在讲历史时过于投入 , 给“打人者”造成的误会尚不得而知 , 我们清楚的是如“打人者”这般较为敏感之人 , 在观看这样的节目后 , 一定会情绪激动 , 想要“勇于斗争” 。

再度加深二者误会的 , 是“阎崇年语录” 。 它被发布在网络上后 , 让本就对阎崇年言论敏感的观众更加群情激愤 。

语录中有几条如下:“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 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 其中造成的局部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

阎崇年|87岁历史专家美化“清朝入关”,遭年轻小伙掌掴:缺乏“沟通”】对于这份名不见经传的语录 , 阎崇年在第八届北京图书节讲座中 , 特别强调了其中没有一条是他所写 , 是彻头彻尾伪造的一个东西 。

由此可见 , 观众与阎崇年之间已经积累了很多“误会” , 那么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沟通的不顺畅”?阎崇年又为何要定下那么严苛的标准呢?

“沟通”存在的隔阂

“打人者”《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中 , 讲述过一次他差点与阎崇年“文斗”的事件 。

他曾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遇到阎崇年 , 问及“康熙、雍正、乾隆等人均称自己非中国人 , 如何解释?慈禧保满清不保中国 , 如何解释?”

当时的阎崇年情绪激动 , 并称“这不是学术问题” , 显然是不想过多做解释 。

除此以外 , 阎崇年在高校讲座时 , 提到康熙写过1147首诗 , 当时便有学生辩驳“康熙的诗没有李白的好” , 对此他的解释是“康熙母语是满语 , 需要思维转换成汉语来写 , 所以自然比不上李白的” 。

说到这 , 阎崇年又突然补充道:“如果说康熙是外国人 , 说他是哪国人 , 哪国人高兴 , 因为康熙是哪国人 , 清朝就应该属于哪个国家的” , 随后得出结论“提出这些疑问的人都是大学生” 。

显然 , 对于他想通过明清历史来分裂满族与汉族关系的说法 , 他内心是不认可的 , “打人者”曾经提出的问题 , 他也在变相地做着回复 , 只是对于他来说 , 讲这些实则为“大学生水平” 。

这或许解释了阎崇年为何制定那么严苛的“提问标准” , 他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内做着专业事情的人 , 对于非专业人士 , 甚至是“没有看过著作”的人提出的问题 , 他只会认为是在“浪费时间” 。

我们姑且称为这是一种学术研究者内心保持清高吧 。

然而“打人者”确实是阎崇年或者部分谴责他的人所想的一般 , 对阎崇年不够理解便妄下定论么?

“打人者”的文章中 , 列举的并不是“阎崇年语录”中的内容 , 而是阎崇年真实在演讲中说过的言论 , 可见虽然不赞同阎崇年 , 但“打人者”却也是十分关注阎崇年的“黑粉” , 各地演讲他也不会错过 。

“在长江美联大讲坛第十二讲‘康熙帝的志与学’ , 把野蛮残暴的‘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 , 极其野蛮反动” 。

不难看出 , 出于阎崇年个人学术观点的偏向性 , 其言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妥 , “扬州十日”本身为一场毋庸置疑的大屠杀 , 而不应该作为其开罪的借口 。

阎崇年之所以没有办法将诸如“打人者”这类公众言论与自己的“精英式、专业化”言论进行成功对接 , 不见得是觉得公众没有仔细了解过他 , 而是没能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大众的之间的关系 。

各有过错 , 均需反思

或许 , 对于阎崇年来说 , 解释“清朝皇帝算不算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并不难 , 但基于知识的深度问题 , 他并不想为如此浅显的知识多做解释 。

可这却是大众多存在的疑问 , 需要以专业角度理解的问题 。 当阎崇年完全沉浸讲述着“明清历史”时 , 他并没有足够清楚观众的重点会落在哪里 。

尽管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中的讲述风格十分生动 , 可却只是将这种“生动”用在了内容的呈现上 , 反而忽略了内容的选取 , 深入浅出 , “解惑”意味不浓 。

阎崇年曾表示 , 自己想呈现出专业性的东西 , 如果他可以像教师一般做到完全客观 , 认真的讲述正史 , 那么 , 电视机前的观众个个变为学生也未尝不可 , 但他并没有做到 , 他所讲的东西参杂了太多的个人观点 , 就要做好迎接非议的准备 。

文章来源:http://www.caoding.cn/a/2021/1122/397546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