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QQ头像 > 头像教程 >

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她的质地并没有改变

《仍然》中精选了庆山16年来的180多张照片

20岁时,她纯真简单,有很直接的勇气,不害怕危险或不确定;40岁时,她从容淡定,平和宁静,生命有了厚度。

20岁时,她关心的是谈恋爱、如何去面对现实世界;40岁时,她开始关注神性和更精深、更内化、更高远的事物。

20岁时,她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只想隐匿地生活;40岁时,她会时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日常,更开放地与读者交流。

从20岁时的“安妮宝贝”到40岁时的“庆山”,这是生命的经验和质感逐渐叠加的结果。

2000年,她以“安妮宝贝”的笔名出版第一本书《告别薇安》,16年后,她的第16本书《仍然》以“庆山”之名出版。“16年,16本书,人生经历了很多。”庆山如是说。

旅行、写作、改名、生活的变动,《仍然》是对过往16年生活的整理和回顾,正如书中写道,“我在扩展,如同月亮照在雪山;我在消失,如同盐之于大海,大海之于虚空。这是我寻找自己的故事。”

旅人走到新的边界

从24岁以“安妮宝贝”的笔名写作至今,时间横跨18年,翻看新书《仍然》,书封上印着庆山的名字。随着这本摄影集回眼望去,读者或可窥探到你爱的那个安妮或者庆山。

《仍然》封面

《仍然》精选了180多张照片,大多是随手拍下的,单纯、自然、不究技巧。庆山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想表达的并不是以摄影本身或照片为目标,而是以此为工具,观照内心与外界的一种视角。“只是对当下某个时空起了一种感觉,觉得应该记录下来,然后就拿出手机或相机,把它拍下。”

庆山说:“虽然不能涵盖这16年来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或者所有重要的事情,但至少展现了一部分。这本书对多年来一直跟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有其意义。”

正如她所说,《仍然》不是一部总结16年生活的宏大巨著,其意义也不是要曝光作者16年来的经历,而是作者希望跟读者分享一段某种意义上共同走过的时空,唤起斑驳的记忆。

这本摄影集的英文名字叫“Still”。“Still”这个词在庆山看来有很多含义,“‘Still’有延续也有寂静、静止的意思,代表坚定和浑然一体的状态,而中文书名‘仍然’只能代表一部分语意。”

同样,“庆山”之于“安妮宝贝”也有静止和延续之意。

2014年6月,“安妮宝贝”发微博宣布自己的笔名改为“庆山”,解释说,“这次改名不代表安妮宝贝这个名字的消失。如同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

《仍然》中提到了庆山这个名字的来历:2013年在京都参加东寺的跳蚤集市,边上有一所绿意幽深的庵,庵里有一处小庭院,也是在这里,在一块高挂于墙壁上的木匾上,看见许多僧人的名字。“兰山、月石、松风、磐石”,其中有“庆山”两字,后来它成为我写作的名字。

随着状态和心情的改变,安妮宝贝在40岁的时候给了自己这个偶得的新名字,欢喜赞颂,静山如如。“我觉得人走到一定阶段,可以有一个重新的出发,重新的开始,而不是总是背负着过往不放,或者不舍得放下某种已经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放下。放下的同时,生命可以有崭新活力。” 庆山如是说。她也强调,“写作18年,只是笔名的改变,作者的质地并没有改变。”

庆山仍然是那个勇敢的旧样式的人。她不怕黑,也不害怕破碎的事物。

从情爱到内心

作者以庆山的笔名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得未曾有》。书中记录了她从江南到甘肃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一位以诗歌、唐卡修行的年轻僧人;一位年过八旬、心守一事,依古法弹奏的老琴人。作者将感受到的一切细节、一切观点,如实记录下来。

实际上,作者更早的作品《莲花》也已经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注重内心关照,进行人性和哲学上的探讨。

“人都有年轻的青春的时候,以及成熟起来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始终活在二十几岁的状态,这是很失败的,也是荒诞的。二十几岁的人关心的都是谈恋爱、如何去面对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经过有效的学习、思考,后来自己都会解决或得到答案。等成年之后,我们关心的应是更精深、更内化的问题。” 庆山说。她关注的主题从狭窄的情爱探索过渡到社会的现实和人的内心庆山是谁,更侧重精神哲学、生活感悟,文字也从华丽繁复过渡到简洁开阔。

“我后期的作品不像前期那样喜欢运用华丽而复杂的辞藻,人以前可能喜欢这样摆弄文字,现在过了那个阶段,可以更加简洁、直接而自如地运用文字。文字的心境肯定是比以前更加开阔庆山是谁,因为我的心打开了。但所有的作品仍具备形同属性,它们都是真诚坦率的、不回避人性之幽暗,愿意揭示、探索和追寻,并且具备勇气。”

透过《仍然》一书,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内心、自我和外界的关注。《仍然》包括了旅途、她(作者自我)和孩童(女儿恩养)三部分。书中照片平和淡然,摒弃嘈杂的细节,表达了克制而中正的情绪;文字自然流畅,毫无做作,充满了佛思。

日常的开阔从容

对于庆山的日常生活,《仍然》中的描述是“远行、做采访、 静思、修行”。她在旅行中修习内心,与所置身的时代保持着不近不远的关系。

从日本到印度,从欧洲到美国……她抵达过摩登都市,也跋涉过偏僻野地;游走在工业化都市的边缘,也浸润在寺庙前的霞光。在庆山看来,每一段旅途,出发、跋涉、抵达、回归,最终所向并非为了抵达某处,而是洞晓和获得一个新的自己,这是远行的意义。

庆山坦言,近年来的改变与一直在学习修习内心有关。2012年后,庆山有一些时间用来去藏地修习,《仍然》中也收藏了不少关于修习的或者宗教的照片:

在寺院举行的持续到元宵节结束的新年法会上,庆山与当地村庄的男女老少挤在一起,坐在佛殿冰冷的木地板上,祈祷、听经,把甘露水涂抹在额头上接受祝福;庆山住在高高山顶上与世隔绝的修行地;供香于印度菩提伽耶大正觉寺;供养于佛陀像前的一杯紫色莲花;小住在青海山区古老的寺院里……

庆山认为,禅修和佛法理论可以指导自己。外界如何变动、别人如何评价,都不会影响自己心中对清明的认知。当一个人不再轻易陷入悲观、愤怒、敌意、妄念,不再封闭自己,不再对身边的世界和人有轻率和粗暴的结论,就变得更成熟了。

佛法的修习和内心的澄明可能就是从“安妮宝贝”到“庆山”,从幽暗尖锐到开阔从容的最深层原因吧。

《仍然》收录了一张2013年9月摄于甘南拉扑楞寺的照片。当时庆山正在做《得未曾有》的采访,刚好漫步山丘,摄影师为她拍摄了这张矗立于山丘、眺望于远方的照片。阳光洒满山谷,映着寺庙,高远开阔。庆山说:“我喜欢这个古老的寺院,也与它具备缘分。”

曾经的“安妮宝贝”

现在的“庆山”

跟许多母亲一样,“庆山”的镜头里最多的总是女儿

“庆山”女儿生活瞬间

上一篇:临摹素描头像 下一篇:没有了